古鎮林寨群山環抱,山巒疊翠,江自西向東貫穿全境,一路千回百轉,匯入東江。田疇平展,土地肥沃,樓閣林立,白墻黑瓦的農舍點綴其間。林寨自古人杰地靈,古建筑異彩紛呈。在目前現存的古建筑群中,當數四角樓有名氣。古鎮擁樓二百八十幢
林寨鎮管轄11個行政村,有48個自然村,無論是丘陵地區還是平原,村村有角樓,即便是楊洞、坳洞等山坑角落,也隨處可以看到歷經滄桑的四角樓。為聞名的是在下正村與興井村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地方,興建了二十三幢四角樓,加上散布在其他村落的,全鎮約有二百八十幢大小不一的四角樓,一個鄉鎮擁有如此眾多的四角樓,這在省內外很難找到第二個地方。
明末清初,林寨鄉紳遍布粵、贛、湘、桂等地,開辦店鋪典當,山貨茶莊蜂擁而立,一時聲名鵲起,林寨人在外地開的店鋪就達到四百多間。這些富庶戶均各覓地建造房屋,由于林寨鎮地處江洼地,地勢較低,常常日遭三浸,為避水患和匪盜之憂,既雄偉堅固,又能防盜防洪的四角樓自然受到他們的青睞。四角樓內,屋柱、大門、檐石、階石用青礦麻石,扇架、門額、屏風、雕刻、金漆,以石灰、大石、河沙夯成厚二尺墻壁,小窗戶,屋頂為檐,用紅磚、瓦檐封頂,金字角樓。
以大夫第命名的四角樓
林寨的四角樓,大體上以大夫第命名,據說起源于清咸豐年間,各樓另有別名稱謂,如新朝議第、老朝議第、司馬第、中憲第、永貞樓、南薰樓、福謙樓、謙光樓、鳳翔第、寶三樓、倫三樓、廣文第、德馨第、三角樓、九棟屋、世美樓、美盡東南、穎川舊家、太邱家風、洋樓、天佑樓等。
說起林寨四角樓,就不能不說穎川舊家。該樓建在下井村開闊寬敞的顯赫位置,是曾任廣東省督軍府顧問、民國期間連任兩屆和平縣長陳襄廷的新樓。穎川舊家氣勢磅礴,雄偉壯觀,是三進九廳大院,設計精巧,另具一格,是典型環保型樓宇,該樓石雕木刻,別具匠心,雕梁畫棟,金漆油刷,器宇昂然,滿屋廊門石柱書題楹聯,皆出自徐傅霖之手筆,盡是三民主義之句,體現民生精神。徐傅霖乃陳襄廷兒時摯友,和平縣下車鎮人,早年參加同盟會,曾任臨時國會議員、眾議院議員,系國民政府中德高望重的邑人。穎川舊家大門匾是首任國民政府主席譚延愷所題。譚延愷,系湖南茶陵人,曾任民國時建國軍北伐總司令、1927年在武漢任代理國民政府主席、1928年任南京國民政府靠前任主席。譚延愷與陳襄廷素有交往,故襄廷新樓落成后欣然為之書題“穎川舊家”四字為匾。據說譚延愷一生從未題過匾,惟此次例外。時到今日,保存完好,更顯得彌足珍貴。
自駕車線路:深圳:深惠高速—惠河高速——粵贛高速—東源縣燈塔出口下高速——途徑漳溪——船塘——禮士——到達林寨廣州:廣惠高速—惠河高速——粵贛高速—東源縣燈塔出口下高速——途徑漳溪——船塘——禮士——到達林寨。
聲明:此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管理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