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av,蜜臀av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一区一区三区免费视频,12—14女人做爰毛片,欧美xxxxxbb

山東省紡織服裝產業鏈服務中心

工業遺產尋訪│“國棉四廠”有座200多米長的大車間

發表時間:2024-06-07 10:48


濟南的機器紡織業發端于1915年創建,1919年建成的魯豐紗廠,也就是后來的濟南國棉一廠。除了國棉一廠,濟南還曾有國棉二廠國棉三廠國棉四廠。這四家棉紡織廠,可謂濟南棉紡織行業的四朵金花,曾經有過一段輝煌歷史。隨著時代轉換,這四家企業停產的停產,拆除的的拆除,已經慢慢從人民關注的視野中遠去。其中,濟南第四棉紡織廠承襲創建于1932年的成通紗廠。現在,企業大門口的濟南第四棉紡織廠標牌依舊掛著,大門還在,但廠區內的外租倉庫改成的銀鏡市場在2019年底已經開始拆遷。到20206月,在老廠區內,除了幾間建廠時期的老平房、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機修車間廠房、職工食堂建筑、一個小型車間、一座老倉庫,和廠區內的樹木參天的林蔭道外,大部分老車間和辦公樓等設施都已經拆除了。值得慶幸的是,80年前建設的職工宿舍區還在,依舊是初建時的建筑風格,平房成排連片,頗有時代氣息。甚至成通紗廠創始人苗海南的一處舊宅還保存完好,成為國棉四廠珍貴的工業遺產。

80多年前的鐵工部曾制作過紡織設備

在濟南市天橋區東西丹鳳街路北,鑲嵌著濟南第四棉紡織廠標牌的鋼筋水泥結構工廠南大門還在,它是許多濟南人熟悉的面孔。只是以前那種人來人往、川流不息的熱鬧場景見不著了,現在的大門里面都是拆除后還沒有來得及運走的建筑垃圾,幾座被保留下來的老廠房、老倉庫、老食堂,在里面顯得十分孤單。

2019年秋天,筆者去廠區查看時,廠區內的建筑大都保存完好。大門里迎面就是以前的辦公樓,大約是改革開放初期的建筑,也十分冷清,偶爾有人上下樓。可惜,現在辦公樓已經變成廢墟了。在辦公樓西側,有一處東西走向的平房車間,是一處80年前建設的老建筑,門口的樹木茂盛成蔭。這處老建筑被外租成了倉庫。從其西側的大門走進去,可見倉庫里堆滿了貨物,屋頂的全木質梁架結構很有特點,依舊保持著當年的建筑格局和歷史風貌。現在,這座屋頂由全木質梁架支撐,原材原料,很有特點的老車間也保留下來了。這里就是當年的成通紗廠鐵工部的車間,建于20世紀30年代,已經有80多年歷史了。可別小看這個小車間,這里當年還曾制造過紡紗設備呢。

在這座車間西側,有一排南北走向的平房,其外墻成是廠區的外圍院墻,都是紅磚壘砌。一處屋頂上還有一個小煙囪,山墻屋脊隆起,很有時代特點,應該和車間屬同一年代建造。在一間房屋的房門上,還有一個濟南第四棉紡織廠紅十字會機動分廠分會的木牌子,說明這里一直是棉紡廠的機動修造車間。其對面的幾間青磚平房,也是老建筑,已經坍塌成了危房,被圍擋隔離起來,避免有人靠近。現在,上面說的這些建筑全部拆除了。

回想20世紀的30年代,苗氏資本集團苗杏村、苗星垣等人,由商而工,后來工業重點放在了輕紡領域。1932年,成豐面粉廠經過十年的發展,董事們已經家底雄厚。成豐面粉廠鐵工部已具備了制造面粉、紡織設備的能力。此時,在英國攻讀紡織工程專業的苗海南也學成回國。萬事俱備,于是,以成豐面粉廠董事為主的50人,發起創辦成通紗廠。同年728日,成通紗廠創辦大會在成豐面粉廠召開,濟南成通紡織股份有限責任公司(成通紗廠)正式組建,成通紗廠的鐵工部也很快在此設立,并陸續生產出紡紗設備,80年前的車間一直保存到現在。

200多米長的大車間已經不見了

當時,沿辦公樓西側的南北道路北行,兩側都是高大的車間。西側是幾個單體建筑組成的車間,建筑主體是紅磚結構,個別墻基由石頭壘砌。這里是以前的鍋爐房,建筑高低不等,低處兩層,高處4層。這里就是當年的機修車間,在拆遷中幸存了下來。

東側的車間表面包裹了一層水泥石子,整體呈青灰色,從建筑材料看應該是車間。但其最為宏大壯觀,其南北長度大約有200多米,東西寬度也有100多米,說它,只是相對而言,它也有幾十年歷史了。如此寬大的車間,在當年的濟南紡織企業中也應屬罕見。盡管它塊頭大,還是沒有躲過被拆除的命運。

從大車間北頭東行到盡頭,北側有一個紅磚建筑的車間,其西端有一座小炮樓模樣的亭子,有外露的樓梯可以上去,可能是當年企業安全員的觀察崗亭。這座帶崗樓的車間也比拆掉了。往南是一個條綠樹成蓋的林蔭道。可能是為了保護大樹的原因,林蔭道兩側的樹木都保留下來了,也躲過了拆除的命運。林蔭道東側是另一處水泥墻面的車間,現在也被拆除。這個車間南頭緊鄰的建筑很是高大,窗戶表面油煙熏烤的痕跡明顯,這是是原來的職工食堂,幸運得以保留。其東側墻外的車間,已經租賃給眼鏡市場和舊書市場,因廣告牌遮擋,當時只露出屋頂。現在,周圍建筑全拆,得以保留的車間原貌基本呈現出來。

紅磚帶崗樓的車間北面是一片空曠地帶。再往北大約100多處米,當時有東西走向和南北走向各一處大車間,都外租成了倉庫。東西走向的車間石頭墻基,建筑很是結實,當時租給了快遞公司做倉庫,不時有車輛進出拉貨卸貨。這座車間得以保留,另一座拆掉了。原來國棉四廠占據的空間,大致在東西丹鳳街以北,北園大街以南,東工商河以東,津浦鐵路線以西的空間。后來,廠區略有縮小,被其他單位占據蓋了一些建筑,但廠區仍然不小。現在大部分建筑拆除后,這里顯得十分空曠。

據《濟南紡織工業志》記載,成通紗廠初建時,全廠占地130畝,初期籌資75萬元當中,面粉廠的董事出資56萬元,占總籌資的75%。成通紗廠董事會由29人組成。董事長為苗杏村,常務董事有王冠東(駐廠)、韓秀泉、王扶九、苗星垣等人,監察人苗蘭亭、胡益琛,經理兼總工程師苗海南。副經理張景韓。苗杏村雖是成通紗廠董事長,但與成豐風面粉廠一樣,苗星垣還是掌握企業大權。隨著企業的發展,成通紗廠占地面積逐步擴大,后來變成了濟南第四棉紡織廠現在的格局。

   資料記載,到了1985年,濟南第四棉紡織廠占地216964平方米,建筑面積135738平方米,其中生產用建筑面積69675平方米,職工4306人,紗錠52816枚,線錠8360枚。產品有紗、線、布三大類35個品種。全年棉紗產量7940噸,棉線產量779噸,棉布產量2562萬米,工業總產值6663.5萬元,占當年濟南棉紡織工業總產值的12.03%,這也是該廠最輝煌的時期。

為抗美援朝捐獻成通號戰斗機

和國棉四廠廠區一路之隔,東西丹鳳街的南側,穿過沿街的幾棟樓房,可見一片外觀刷了一層紅漆的平房。盡管刷了漆,但房子外墻的石頭墻基和青磚結構依然可以看出,這些房子風格統一,幾乎家家門框兩邊都有一幅對聯,門心處有一個大大字。一看就知道,這是統一建造的排房,不是個人所建。這片房子西側有一條南北胡同,叫半邊巷,東側南北胡同叫北光明里。北光明里中間位置,還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巷子,算是東光明里。北光明里路西的聯排平房,就是成通八大院,是建于20世紀30年代的老建筑,為當年成通紗廠高級職員的宿舍。在半邊巷19號,有一座帶門樓的二層小樓,是原來成通紗廠男工宿舍,里面的建筑基本保持著當年的模樣,只是樓房破舊了許多。

在東光明里中間位置,路南有一處院落,門口上掛有一塊牌匾,上有苗海南舊宅字樣。走進門可以看到,里面有一座小洋樓,就是當年苗海南的別墅。四周的建筑把洋樓圍得嚴嚴實實,洋樓內也住滿了居民,無法窺探內部,但從外觀看,基本保持原來的樣子。

苗海南舊宅再沿著東光明里往東走,兩側還有聯排的平房建筑,附近做生意的商戶說,這也是成通紗廠的老建筑,但也有人說不是,一時不太好考證了。家住天橋區的一位工業史專家說,像成通八大院這樣成片相連的平房老建筑,并且保存得這么好,在濟南已經不多見了,應該加以保護。這里的居民最需要的是改造廁所和下水道,接通天然氣和暖氣。這樣,既能提升原居民的生活品質,又能為工業遺產留下記憶和傳承。

這里有必要介紹一下該企業的經理兼總工程師苗海南先生。苗海南(1904—1966),山東桓臺索鎮人。在長兄苗世恭、二哥苗星垣的資助下,苗海南1928年南通紡織學院畢業之后,赴英國皇家第六紡織學院工程科學習,回國后參與成通紗廠的創建。濟南解放后,繼任成通紗廠經理,曾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華東行政委員會委員,山東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長,政協山東省第一、二、三屆委員會副主席等職。1951年在苗海南的提議下,成通紗廠為支援抗美援朝捐獻成通號戰斗機1架。苗海南夫人崔永和,是曾任仁豐紗廠董事長崔景三的大女兒。其實,成通紗廠和仁豐紗廠的聯系不僅限于此。二者曾合并為一個企業,后又分開各自設廠。據《濟南市志記》記載,“1935年,仁豐紗廠所產蜘蛛牌棉紗在全國鐵路沿線出產貨品博覽會上被授予超級獎狀,與成通紗廠所產聘賢牌棉紗同為濟南名牌產品。可見,這兩家企業的關系,也算是珠聯璧合。

曾獲全國棉紡織業第一塊金質獎牌

站在幸存的80年前成通紗廠老建筑面前,回想起它一步步發展演變到濟南第四棉紡織廠的歷史,讓人感嘆萬千。

據郇起鴻編著的《天橋歷史文化概覽·工業卷》記載,1933511日,成通紗廠正式開工生產,當年獲利68000元。時有2000千瓦英國產發電機一臺,紗錠14800枚,工人600余名。發電機和大部分紗錠全套設備,由苗杏村委托榮氏(榮宗敬)資本集團從上海怡和洋行賒購。成豐面粉廠鐵工部為成通紗廠制造了9臺細紗機和其他配件。到1937年抗戰前夕,紗錠擴充到19600枚,工人1150名,獲利41萬元。

19378月,全面抗戰已經開始,濟南玉符河決口,造成成通紗廠內積水達1.6米,停機40天。193829日,青島日商豐田紗廠山田等人奉日軍之令接管成通紗廠。31日,成通紗廠開始進入日軍軍管時期,中間歷經周折。直到抗日戰爭勝利,1945104日,國民黨山東省黨政接收委員會委派原成通紗廠經理苗海南為監理人,開始從日方手中接收成通紗廠。194511月至19488月濟南解放,成通紗廠的棉紗最高日產量為36件,沒有達到抗日戰爭前的日產47件的水平。

濟南解放后,19481015日回復生產。1949年職工人數1955人。1950年,新增織布機195臺,總數達255臺,添造紗錠4160枚,總數達24800枚。1954年,成通紗廠紗錠達30000枚,并實現公私合營,濟南成通紡織印染股份有限責任公司改為公私合營濟南成通印染廠。1960年,公私合營濟南成通印染廠與公私合營仁豐紗廠合并,改稱公私合營濟南仁豐成通紡織廠,同時將成通紗廠染廠并入濟南人民染廠。1962726日,成通紗廠與仁豐紗廠分開,101日恢復原名。分廠時,成通紗廠全部織布機留給仁豐紗廠,成通紗廠又變成單紡企業。1966121日,公私合營濟南成通紗廠改成國營濟南第四棉紡廠,這也是濟南人口中國棉四廠的由來。1971年重建織布車間后,更名為濟南第四棉紡織廠。

改革開放后,濟南第四棉紡織廠迎來了一段最輝煌的歷史時期198811月,濟南第四棉紡織廠生產的聘賢J19.4TEXJ14.6IEX針織用紗獲國家金質獎。這是建國以來全國棉紡織業的第一塊金質獎牌。這個確實得值得驕傲,這不僅是濟南第四棉紡織廠的驕傲,也是濟南紡織行業的驕傲。199010月,聘賢C18.2TEX純棉普梳紗、布產品再獲國家金質獎,已經是梅開二度了。

真是星斗輪換,時代變遷。199516日,濟南第四棉紡織廠改組為濟南成通紡織有限責任公司。19986月,又歸屬中國華誠集團,更名為濟南誠通紡織有限責任公司。但不管怎么變換,濟南市民還愿意說它是國棉四廠。現在,國棉四廠的大部分廠房拆除了,但帶不走許許多多濟南人對濟南紡織工業的美好記憶。

齊魯晚報·壹點文史研究院 郭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