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av,蜜臀av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一区一区三区免费视频,12—14女人做爰毛片,欧美xxxxxbb

山東省紡織服裝產業鏈服務中心

?“紡織春秋”—老滄口紡織記憶圖片展

發表時間:2024-05-20 17:53


序言


   青島是中國近現代紡織業的發祥地之一,從1902年青島第一家現代機器紡織工廠“德華繅絲廠”在滄口誕生,到二十一世紀初紡織企業的調整與轉型,百年紡織,承載過歷史的風雨,創造過輝煌的業績,給青島留下了寶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上青天”的美譽曾是青島最輝煌的城市名片,紡織作為青島的支柱產業、母親工業,為青島的建設、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為共和國紡織業的布局立下了不朽功勛;“郝建秀小組”曾是全國紡織業的典范,她們把拼搏創新、無私奉獻的紡織精神,帶到各行各業,創造了輝煌的業績。


   老滄口作為青島紡織產業基地,歷史上曾分布著多個紡織廠,有成千上萬的紡織工人曾在這里奮斗過、拼搏過、奉獻過,他們留下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令人動容的感人故事,也留下了許許多多令人回味的美好記憶。




德華繅絲廠


   1902年,“德中蠶絲工業公司”在青島滄口占地350余畝,設立了“德華繅絲廠”,創建了青島近代歷史上第一個機器紡織企業。繅絲廠在建立過程中,引入近代西方的建廠建筑布局,按照歐洲工廠的組織模式,再考慮到氣候和現代技術條件的情況下,根據德國建筑師提供的設計圖,以磚石砌墻建造而成。建廠之初,德國商人創辦了一所職業學校,精心挑選100名男孩,除了學習德語外,還學習書法、數學、地理和中國文學等課程。在工廠開張后,一些經過培訓的年輕人就變成了教師,接著培訓新招收的工人。


   1904年爆發的日俄戰爭,造成絲綢產品的原材料價格飛漲,致使德中絲綢工業公司陷入困境。此后,雖然公司想方設法擺脫困境,包括以發行“優待券”的形式募集資金、聘請中國商人參與經營等,都沒能讓這個一度被人看好的企業起死回生。1913年8月,中華民族實業家周學熙出資30萬,買下了德中絲綢工業公司繅絲廠,創辦了華新紡織股份有限公司青島工廠。


mmexport1716195204598.jpg


   1902年,青島歷史上開建的第一個機器紡織工廠--德華繅絲廠(原華新紗廠、國棉九廠前身)。



日占時期的青島紡織


   1914年11月,日本占領青島后,加緊對青島及山東其他地區的經濟侵略,支持日本商民在青島開店設廠,利用中國廉價的原料和勞動力,進行經濟掠奪。1916年,內外棉株式會社青島工廠在四方海岸路開建,成為日本在青島開設的第一家紗廠。此后,大康、鐘淵、富士、隆興、寶來、豐田、同興、上海等8家日本紗廠相繼在青島開辦,形成日本棉紡織業在青島的壟斷局面。


mmexport1716195207359.jpg

青島日資紗廠分布圖



豐田紗廠


   豐田紗廠全稱為“豐田紡織株式會社青島工場”,總部是設在上海的“豐田紡織廠”。1934年5月,豐田紗廠在大水清溝西北側破土動工,占地35萬平方米,1935年4月竣工投產。當時有日本職工73名,雇傭中國工人2000名,機器設備有精紡錠3.79萬枚,織布機540臺。年產棉紗1.57萬捆,商標為“豐鳥”牌;年產棉布46.2萬匹,商標為“喜燕”牌。產品暢銷沿海各省、長江流域和東北各省。1937年日商又著手建設第二工場,精紡錠增至4.69萬枚,增設線錠1.08萬枚。


   1937年12月18日豐田紗廠被國民政府炸毀,1938年后又重建。抗日戰爭勝利后,被中國紡織公司青島分公司接收,改名為“中紡青島第四紡織廠”,新中國成立后更名為“國營青島第四棉紡織廠”,簡稱“國棉四廠”。



mmexport1716195209973.jpg

豐田紗廠


上海紗廠


   上海紗廠的全稱是“上海紡織株式會社青島支店”,1934年1月日商在青島沙嶺莊東北側,靠近李村河入海處選定廠址,以每畝2.8銀元租費、30年期限租下這片土地,當年3月破土動工,1935年5月竣工投產。工廠占地面積5萬坪,初建第一工廠時,設豐田紡織機4.0448萬錠,自動織機720臺,自備4800千瓦發電設備。該廠所生產的紗、布商標均為“龍門”牌號,產品暢銷沿海各省、長江流域和東北各省。1937年2月開建第二工場。


   1937年12月18日,青島當局撤出青島前炸毀日商在青島的九大紗廠,上海紗廠第一工場全部被炸毀,第二工場已運達的紡織機件也被炸毀一部分。1938年1月,日軍侵占青島,在廠區內原第二工場舊址上實施重建。


   新中國成立后,上海、青島的“上海紗廠”都收歸國有,在上海的更名為“國棉九廠”,在青島的更名為“國營青島第五棉紡織廠”,簡稱“國棉五廠”。


mmexport1716195212564.jpg


上海紗廠


mmexport1716195215065.jpg



上海紗廠水塔


鐘淵紗廠


   1921年,日本鐘淵紡織株式會社社長武藤山治來青考察,并選定在滄口建廠。1922年,鐘淵紗廠開始破土動工, 1923年4月,第一紡紗廠建成,裝設紗錠42000枚,次年4月,第一織布廠建成開工,有布機865臺,共占地26679坪,織布機則全是由日本拆運來青的舊設備。鐘淵紗廠采取邊建廠、邊招收工人、邊安裝機器、邊生產的方法,至1925年前,全廠已擁有3500多名職工。其中日本人143人,中國工人3400人。日產“花蝶”棉紗95捆,“雙飛龍”細布1900匹,產品主要銷往中國沿海各城鎮,部分遠銷印度、澳門等地。


   鐘淵紗廠廠主為便于管理工人,在建廠同時,蓋了工人宿舍,并強迫工人住進宿舍。住宿舍的工人要受廠方規定的種種限制和約束。1931年,鐘淵紗廠改名為“鐘紡公大第五廠”,1937年12月,該廠紗錠已增至133496枚。日本投降后改為中紡六廠,新中國成立后更名為“國營青島第六棉紡織廠”,簡稱“國棉六廠”。

mmexport1716195217274.jpg


鐘淵公大第五廠正門

mmexport1716195219420.jpg



鐘紡事物所


mmexport1716195223414.jpg



鐘紡病院南側全景



mmexport1716195225592.jpg


日人社宅


mmexport1716195227706.jpg



華人社宅


鐘淵紗廠紡織車間


   1924年一期工程全部竣工,占地總面積計92.4萬平方米,投入資本為白銀1,000萬兩;設有打棉室、初紡室、整經室、織機室等,時有紗錠4.22萬枚、布機865臺、容量為3,500千瓦機組的發電機2臺;雇傭中國華工3,400人,年產棉紗9.6萬件,棉布68.4萬匹。


mmexport1716195229804.jpg


打棉室


mmexport1716195231855.jpg



初紡室


mmexport1716195233842.jpg



整經室


mmexport1716195235953.jpg


織機室


寶來紗廠   


   寶來紗廠位于滄口曉翁村,于1923年11月10日建成投產,這是日本在青島開辦的第六家紗廠,因其使用“寶來”牌商標,中國人稱其為“寶來紗廠”,其全稱則為“日本長崎紡績株式會社青島支店”。寶來紗廠占地總面積56151坪,開工初期,資本為538萬元,有日本職工45名,中國人1900名,每天分兩班工作,每班11小時,上午9時和下午3時各有15分鐘吃飯休息的時間。生產十六支、二十支“寶來”牌棉紗,日產40捆,年產量14400捆,主要銷售于山東、天津、上海、香港一帶。全年用棉540萬斤,除中國原棉外,還用印度、美國原棉。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沈鴻烈將日本紗廠全部炸毀,該廠破壞比較徹底,又因馬路圍墻倒塌,廠內物資大部分被搶。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占領青島,日商“國光株式會社”于同年四月向青島平安公司強行買下遷廠后的華新紗廠剩余的部分,此后華新紗廠改名為新寶來紗廠。抗戰勝利后,國民黨中紡青島分公司接管寶來紗廠后,改為青島中紡七廠。1946年2月,原華新紗廠經理周志俊以90萬法幣的價格又贖回了企業,恢復了華新紗廠的名稱。1967年,華新紗廠更名為“國營青島第九棉紡織廠”,簡稱“青島國棉九廠”。


mmexport1716195237958.jpg


寶來紗廠


富士紗廠


   1921年10月,日本第一次占領青島期間,日本富士瓦斯紡績株式會社在滄口選定廠址,雇傭大批民工建筑廠房。一年以后,廠房建成,安裝細紗機31360錠,合膠機1600錠,及鍋爐四座,自行發電,開工生產。當時有工人850人,生產以“五彩星”為商標的棉紗。1932年,富士紗廠又設織布場,有織布機480臺。1936年該廠又增設兩座鍋爐。至1937年4月,富士紗廠的紡紗、織布工程以及工場、宿舍、倉庫等建筑大都告成。


   1937年12月18日,國民黨青島市政府撤離青島前夕,將青島紗廠全部炸毀,富士紗廠除一部分工人宿舍外,廠房、設備、倉庫等亦盡成廢墟。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占領青島后,原富士日本廠主在廢墟上開始了工廠的重建工作。1939年8月,完成了細紗機32720錠,布機600臺的安裝工程,并恢復生產。抗戰勝利后,富士紗廠被國民政府沒收。新中國成立后定名為國營青島第七棉紡織廠,簡稱“國棉七廠”,1982年轉產,改名為青島第二毛紡織廠。



mmexport1716195237958.jpg

富士紗廠


同興紗廠


   同興紗廠在青島的企業全稱為“同興紡績株式會社青島工場”,總部在上海楊浦路。1934年,日商上海紗廠為了進一步擴大生產,派員到青島勘查并選定廠址于滄口營子村和板橋坊的西南海邊。1935年7月紗廠破土動工,1936年10月竣工投入生產,有紗錠30720枚,豐田自動布機1152臺,年產棉紗15000件,布85萬匹,商標為“喜鶴”和“陽鶴”。紗廠有日本職員50名,中國工人2000人。


   1937年12月,同興紗廠被國民政府炸毀。1938年4月,日商又在被炸毀的廠房西側重建新廠房,并于1939年2月全部竣工生產。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工廠由國民黨接收,派監督員駐廠,并留日籍職員維持管理生產。1946年1月成立中國紡織建設公司青島分公司,該廠定名為中國紡織建設公司青島第九紡織廠,1948年9月11日又改稱青島紡織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第九棉紡織廠。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市軍管會派員接管工廠。1951年1月工廠改名為”國營青島第八棉紡織廠”,簡稱“國棉八廠”。



mmexport1716199344369.jpg


同興紗廠廠貌二十世紀三十年代



mmexport1716199347696.jpg



同興紗廠廠內鐵路



mmexport1716199350747.jpg


同興紗廠職員宿舍二十世紀三十年代


焦土抗戰


   1937年“七七事變”,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密謀進攻青島。青島市長沈鴻烈在日軍進攻青島前夕,執行“焦土抗戰”政策,下令炸毀青島的港口設施和日商九大紗廠。從1937年12月18日晚開始,從滄口的紗廠開始炸起,到19日上午,滄口、四方的9家日資紗廠依次被炸毀。爆炸之后,火光沖天,大火延續了三天三夜,使日資紗廠 損失一億多日元,沉重打擊了日本“以華制華”的侵略陰謀。


mmexport1716199353122.jpg


被炸毀的同興紗廠廠房


mmexport1716199355473.jpg

被炸毀的鐘紡倉庫

mmexport1716199357678.jpg




“焦土”抗戰被炸毀的廠房



mmexport1716199359975.jpg


沈鴻烈,1931年至1937年任青島市市長。


未完待續


- End -


來源:青島市李滄區文物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