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出版的這部“大部頭”,填補中國紡織業發展通史空白發表時間:2024-05-14 11:14 “男耕女織”起于何時? 老祖先什么時候開始紡紗織布? “紡織”到底是什么? 從古至今,“中國紡織”經歷了怎樣的時代變遷? [ 漢代中軸式踏板斜織機復原圖(趙豐 繪)] 4月24日,由東華大學出版社出版、歷時前后8年編纂完成的《中國紡織通史》將在滬首發,它將做出最權威、最全面的回答。作為我國首部全面論述原始手工生產到當代動力機器生產的紡織業發展通史,完整、全面地研究、梳理了其在我國七千多年的發展歷史,填補空白、惠及當代、傳世久遠,將對我國甚至世界紡織學術界產生深遠的影響,具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歷史意義。 (《中國紡織通史》效果圖) 同一個文化理想 凝結著幾代紡織人的智慧與心血 “你們終于來了......”還沒等登門拜訪的出版人開口,時年88歲的周啟澄教授激動地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東華大學出版社社長蔣智威至今清晰記得,8年前踏進紡大小區周老家門的這一幕。眼下,這位我國著名紡織史學家及教育家的夙愿終于兌現,《中國紡織通史》即將在滬首發,填補我國紡織業七千多年發展通史的空白。 “當前我國的紡織規模與材料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中國開始逐步實現從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的轉變。迄今為止,還未出現一部梳理我國紡織業發展的‘通史’,‘盛世修史’,把紡織業發展的歷史和經驗記錄整理出來,十分必要”,周老介紹說。 (周啟澄先生) 《中國紡織通史》編著團隊“大咖”云集,由我國著名紡織史學家及教育家周啟澄先生、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教授和東華大學包銘新教授共同擔任主編,另有來自東華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博物館、江南大學等十多家不同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國內外專家參與其中,紡織學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輩,中國唯一國家級云錦工藝美術大師“織造龍袍第一人”,致力于苗族傳統服飾手工藝研究的日本獨立學者等,他們無一不是紡織相關各領域中的行業翹楚。 (《中國紡織通史》編寫會現場) 為進一步梳理我國紡織業的發展歷程,原紡織工業部組織了有關專家、學者,周啟澄和他的學生也陸續參與到這項工作中來。2005年,周老的博士生趙豐主編的《中國絲綢通史》出版,為《中國紡織通史》的發布提供了好的借鑒。“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中國紡織通史》就是年輕一代的紡織、服裝專業人員寫作編寫的,他們在各自的研究領域都頗有建樹,具備深厚的紡織、服裝專業素養和研究能力”。百萬文字,凝聚的是三代紡織人的辛勤汗水,為中國的紡織史研究做出了貢獻,也為后輩學人奠定了堅實的學術基礎。 從古到今,紡織“無處不在” 據該書的責任編輯張靜博士介紹說,《中國紡織通史》時間跨度從遠古時期到2010年,內容上囊括了科技、經濟、文化、藝術和對外交流等各個領域,材料上涉及纖維、紗線、織物和服飾,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向讀者展現我國紡織業的起源、形成、發展、變革、豐富多彩的織品和服飾,以及以紡織產品為首的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盛況。遵循傳統通史體例,以歷史時期為脈絡,共6編,涵蓋古代、近代以及現當代,采取編章節三級標題法進行編排。其中,4篇附錄介紹了大花樓提花機與龍袍織、貴州舟溪苗族背扇制作工藝等專題。在編排體例上,《中國紡織通史》進行了創新與突破。 (《蠶織圖》中的小花樓織機) “我國的紡織文化和傳統文化已經深深融合,密不可分”,周啟澄先生談到。書中統計了東漢的《說文解字》關于紡織的漢字,其中“系”旁的字267個,帶有“巾”旁的75個,“衣”旁的120多個等,都直接或間接和紡織有關,從側面證明了紡織技術在封建社會前期已經大體成熟。他還舉例子談到:“現代意義和紡織無關的抽象名詞也不少來源于紡織,‘分析’來源于紡麻,‘綜合’‘組織’來源于織造,‘青出于藍’來源于植物染色等等。” (敦煌莫高窟一三零窟中的盛唐供養人像) 書中在吸取相關史籍、論著、考古報告、出土實物研究報告和研究論文等重要資料的精華的基礎上,不僅詳細介紹了蠶絲抽繅、斜織機等一系列的古代紡織技術,并且對于現代不斷擴展的紡織技術外延也有最新的記錄,如“十一五”以來,新型溶劑法纖維素纖維、聚乳酸纖維等生物質纖維原料的研發成功促進了抗菌、可降解的醫用衛生材料的開發應用;東華大學研制的“半剛性電池基板玻璃纖維網格材料”研究成果在“天宮一號”上得到應用等。 “八年一劍”的“匠人精神”, 是高校出版社的社會擔當 “‘從無到有’是‘箭在弦上’的緊迫感”,蔣智威說這8年來時刻能感受到肩上的重擔,從歷史古都到現代都市,從漫漫邊關到溫婉江南,前后十幾個城市都留下了出版團隊成員的足跡。科技圖書編輯工作者需要時刻保持嚴謹作風,認真把每一本書做好,無止境地追求完美和極致。東華大學出版社對圖書進行嚴格的質量管理和監控。 (1958年3月上海市服裝公司編寫刊印《服莊》中的大衣款式) 【紡織女工的工作服(《人民畫報》1973年第12期)】 《中國紡織通史》于2012年被列入“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2016年獲得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不計作者們數十年的積累,單從2010年啟動編纂工作至今就耗時8年有余,共計200余萬字,配有技術示意圖、古籍剪影、文物照片等近千余張珍貴插圖。 (明定陵出土的織金妝花龍襕緞直身龍袍料) (江蘇銅山洪樓出土漢畫像石上的紡車) 東華大學地處世界時尚之都上海,是新中國第一所紡織高等學府。2017年,紡織科學與工程成功入選國家一流學科,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紡織科學與工程獲評A+,位列本一級學科前茅。東華大學出版社緊密結合學校學科優勢特點,把握以紡織、材料、設計等方面為主要特色的發展思路,先后出版《明代宮廷服裝色彩研究》《中西服飾史》《華夏紡織文明故事》,以及同為國家出版基金專著的《從古到今的中國服飾文明》等系列書籍,這也是東華出版社能夠承擔《中國紡織通史》編纂出版的前提。 出版人的匠人精神,首要強調的便是書籍所傳遞的人文情懷。東華大學出版社經過前期的調查研究和反復論證,勇敢地承擔起了這一整理中華民族7000年紡織文明與文化的歷史重任,在人力、財力、時間、質量上都作了認真的規劃,從而保證了這一重大項目的順利進行,這也是東華大學的責任擔當。 一本書兩百余萬字 匠心獨運,影響深遠 《中國紡織通史》的出版期望能惠及今后紡織和相關領域更系統、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對我國紡織史學科的建設和年輕人才的培養產生潛移默化的遠期作用,并進一步助力我國‘一帶一路’倡議。 (平紋紗地織三尾紅魚墜飾織物) 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出版管理處處長王蒔駿告訴記者,“該書的出版除了對其相關專業技術領域具有重要的影響和價值外,從出版角度看,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秉承了上海出版的專業精神和優良傳統,充分集聚優秀專家資源,數十年精心編輯打磨,求的是具有學術價值和社會效益的出版精品。” 撰稿: 王宇 虞晨潔 部分內容綜合整理自《上觀新聞》相關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