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遺產尋訪|濟南首家紡紗企業——魯豐紗廠的前世今生發表時間:2024-03-28 16:02 當今社會,隨著全社會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加深,工業遺產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關注。國內一些城市把代表性工業遺存保留下來,結合現代城市發展加以利用,成為工業旅游的新景觀。在代表性工業遺存的保護和利用方面,濟南作為文化大省的山東省省會城市,這項工作亟待提速。 在濟南市天橋區鳳凰山路1號,有一個相對封閉的園區——原濟南國棉一廠的生產工作廠區。這里至今還保留著當年工廠使用過的大禮堂、托兒所、部分廠房和配套歷史建筑。其中,一座老變電所是民國建筑,頗具民國范兒。據了解,它的原始身份竟是1919年濟南首家紡紗企業——魯豐紗廠的實驗室,建成時間距今已有百年。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拍攝的濟南第一棉紡織廠。 郇起鴻供圖 “托兒所”老建筑頗有民國時期小洋樓風格 如果從西門走進去,就可看見十幾米開外的原濟南國棉一廠禮堂。它位于整個廠區的西側,為單層建筑,坡屋面,上覆機制紅磚瓦,外墻為水刷石墻面,東立面簡潔挺拔,北立面有三座圓形進出口,現被出租作為小商品倉庫使用。在禮堂西頭,一個窗戶上,還有一塊帶有“國棉一廠售票口”字樣的銹跡斑斑的鐵牌子,應該是當年禮堂演電影或演出節目的賣票窗口。 原廠區的老禮堂。 郭學軍 攝 在禮堂南側幾米間距,還有一個老倉庫建筑,倉庫北側建有臨時房屋,老倉庫的原貌已經看不清了。老倉庫的南側已經被圍擋起來,透過縫隙,遠遠地可以看見,倉庫的屋頂結構成三角形,東西立面最上面有圓弧形結構。禮堂北側是老辦公樓,立方體式的建筑結構,大約建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樓內只有零星人員偶爾出入。 原廠區的老倉庫。 郭學軍 攝 在老倉庫東南十幾米遠,還有一棟磚石結構建筑,這就是國棉一廠的原托兒所。它位于廠區南門西側,為單層建筑,東側墻體為水刷石,墻體下部為毛石,上部為紅磚,坡屋面。東立面上部有紅色五角星一個,下面仍保留著“托兒所”三個字。 “托兒所”大門緊閉,似乎已經歇業,透過縫隙看進去,該建筑內部已經被改造。其南側墻體,整體立面為幾何形態。兩端上部房頂呈梯形,中間各開有一個六邊形的窗戶,很有特點,帶有一些民國時期小洋樓的味道。在南立面東端墻面上,掛有“濟南社區衛生服務”的牌子。原來,這里已經變成了一棉社區的衛生服務站了。 原托兒所老建筑的南側立面。 郭學軍 攝 據一位濟南工業史研究專家稱,原濟南國棉一廠的托兒所,最早在廠區的東北角,只有兩間平房,當時收托嬰兒22名。1953年在原煤場處,新建了一處托兒所,分前后南北兩個院子,有房屋21間,建筑面積大約1000平方米。這里建成后,東北角的托兒所就不再使用了。現存的托兒所,是在1963年拆了北院后,剩下的南院,面積大約700平方米。如此說來,現存“托兒所”建筑,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建設的,已經60多年歷史了,難怪建筑風格還有一些民國小洋樓的痕跡。 青磚砌筑的老變電所已有百年歷史 從“托兒所”徑直走向廠子東部,左轉一個彎,就可看到老變電所。它是一座青磚壘起的兩層建筑,頗有民國建筑形制的遺風。現建筑被一玻璃加工廠使用,盡管有些地方已經破損,但整體保存狀況還算不錯。 只見整個建筑是由青磚砌筑的坡屋面,層高較高。南側墻面相連有一外置青磚樓梯,從外面可上二樓。二樓立面中間開有一門,兩側各有一扇長條形大窗戶,門洞上面有一圓形窗戶。北側立面和南側大致輪廓相同,東側墻面殘留著一些當年外掛設備的金屬構件。再看西立面,青磚砌筑的幾條承重墻,成線條狀豎立,使整個建筑顯得高聳挺拔。在建筑的屋頂,裝置有一根避雷針設備,把整個建筑的視線引向高空,使得這座老變電所頓生一種時空跨越之感,頗有幾分老教堂建筑的味道。 原變電所南側立面。 郭學軍 攝 據上述工業史專家介紹,原濟南國棉一廠的前身是1915年創建、1919年建成的魯豐紗廠(1936年改稱成大紗廠),現存的老變電所,最早是魯豐紗廠的實驗室,至今已有百年歷史。1955年7月才始稱國營濟南第一棉紡織廠。原來建筑的一頭,還有一個高聳的樓子,可惜上世紀八十年代拆除了。 除了這幾處主要建筑,在老廠區南側,還有一片紅磚砌筑的單坡頂聯排建筑,現被出租成倉庫使用。其中一處紅磚建筑內部空間寬大,西側立面還有一座紅磚壘起的煙囪,保存比較完好。附近租戶介紹,這座帶有煙囪的建筑,應該是當時的職工食堂,因為當年國棉一廠的工人很多,需要一個大面積的食堂。 南門外原來還有小清河支流的貨運碼頭 上述濟南工業史研究專家認為,對于國棉一廠來說,不僅是解放前的建筑,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建筑,甚至是七十年代的建筑,都應列入工業遺產。可惜,很長一段時間內,在城市規劃進程逐步加快的過程中,工業遺產保護沒有得到充分重視,許多有價值的老廠區已被夷為平地。比如,托兒所南側的大門外,東西方向曾是小清河的一條分支河道,旁邊曾是棉紡廠的裝卸貨碼頭,運送貨物進廠出廠,從大門口就能通達四方。可現在,這里只剩下剛剛被清淤出來的河道,碼頭早已不見蹤影。 以前南門外小清河支流是水運碼頭。 郭學軍 攝 文史專家的憂慮,也是筆者的憂慮。可喜的是,近年來隨著整個社會對文化遺產的重視,工業遺產的保護越來越受人關注。尤其是,2006年4月18日國際古跡遺址日,其主題就是“聚焦工業遺產”,成為中國工業遺產保護的誕生日。這一天,由國家文物局、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等單位聯合舉辦的“中國工業遺產保護論壇”,通過了中國工業遺產保護的《無錫建議》。《無錫建議》對工業遺產做出了如下界定:具有歷史學、社會學、建筑學和科技、審美價值的工業文化遺存。包括工廠車間、磨坊、倉庫、店鋪等工業建筑物,礦山、相關加工冶煉場地、能源生產和傳輸及使用場所,交通設施、工業生產相關的社會活動場所,相關工業設備,以及工藝流程、數據記錄、企業檔案等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其實,除了上述內容,工業遺產的概念還有很多,比如老廠的廠志、檔案、商標、老照片等各種資料,過去的老設備、老產品,老廠周邊的碼頭、車站、運河等交通設施,甚至老工人對老廠故事的口述等,都應該是珍貴工業遺產的內涵。它們能幫助后人更清晰地感受老工業企業曾經的盛景,理清老企業的發展脈絡,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實地考察過原國棉一廠廠區的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艾楠認為,這里的老禮堂、老變電室、老托兒所等三處歷史建筑保存得比較好,是濟南現存的很不錯的工業遺產,建議有關單位積極申報文物保護單位,其他的工業遺存可以加以開發利用,發揮其社會作用。 當年企業創始人不是北洋大咖就是民國大員 追溯濟南第一棉紡織廠的歷史,要從北洋時期說起。1915年山東實業司長潘復倡議,由山東巡撫使蔡儒楷、軍閥靳云鵬,聯合官僚莊樂峰、田中玉、黎元洪、曹琨等人,籌資120萬在濟南北郊,現在的天橋區林家橋津浦鐵路東(鳳凰山路1號)購地建廠,1919年9月投產,當時企業名稱叫濟南魯豐紡織股份有限公司(魯豐紗廠)。魯豐紗廠資本中,官僚軍閥的出資占了一定比例。1915年《魯豐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章程草案》記,出資3萬元以上者有:潘馨航(潘復)、靳翼青(靳云鵬)、王子春(王占元)、莊樂峰、田蘊山、陳秀峰、章瑞亭、張雨亭、張蘿潮、曹仲珊。據《濟南第一棉紡織廠志》,張勛、熊秉三,李贊戾(段祺瑞政府財政總長)等也是魯豐紗廠創辦時期的股東。1928年注冊時的常務董事黎紹基,乃黎元洪之子。 看看這些早期的股東,幾乎個個都是北洋民國時期響當當的人物。發起人中,潘復曾任內閣總理,黎元洪兩次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曹琨曾賄選擔任中華民國大總統,靳云鵬曾任國務總理,田中玉曾任山東督軍兼省長。幾位大股東中,張勛曾經被稱為“辮帥”,擁立溥儀復辟帝制;張雨亭是稱霸東三省的張作霖,曾任陸海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治權,成為國家最高統治者;熊秉三就是熊希令,曾任內閣總理……不難看出,一個小小的紡織企業,匯聚了眾多北洋大咖和民國大員,起點之高實屬罕見。這樣的團隊組合,在山東工業企業創建史上,也應該是鳳毛麟角。 即便如此高的開端,由于經營不善和世事變遷,1935年底,魯豐紗廠還是因業不抵債而倒閉。1936年,民生銀行將魯豐租給成通紡織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分廠經營,因繼續虧損,引起成通董事會的非議,同年8月又告停產。后由民族企業家苗杏村等籌資承租,于1936年11月復工,改名成大紡紗廠。1937年,苗杏村以85萬元將該廠產權收歸個人名下。1942年,與日商東洋紡績株式會社實行中日合辦。1945年,國民黨山東省政府接收,定名成大紗廠。1948年,濟南解放,該廠由華東財辦生產部接管。1949年9月,改為濟南成大紡織廠,1951年歸屬省工業廳。1954年改名國營山東第一棉紡織廠。1955年7月改為濟南第一棉紡織廠。1994年7月企業改制為“濟南魯成有限責任公司”。1996年11月公司被濟南齊魯化纖集團兼并,改稱中國濟南化纖總公司第一棉紡織廠。1998年,改為具有企業法人資格的濟南第一棉紡織廠。至今,原濟南國棉一廠整個老廠區早已停產,變成了一片工業遺產,不由得讓人一聲嘆息。 (壹點文史研究院 郭學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