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原德州一棉建廠時的艱苦歲月發表時間:2024-03-28 13:44 1958年5月14日,國家計劃委員會(計輕劃字635號文)批準山東省人民委員會,在德州新建第一棉紡織廠。當時的設計能力為:5萬紗錠、兩千臺布機的中型棉紡織廠。故2019年5月14日,是“國營德州第一棉紡織廠”建廠六十一周年紀念日。 六十余年來,經老“一棉”人的艱苦奮斗,不僅使一個中型企業變成了現代化的、全國著名的特大型棉紡織企業,給社會、給國家、給人民做出了重大地貢獻。更重要的是這個廠為社會培養了大批的紡織專業技術人才,引領了德州及周邊紡織行業的興起和發展。 籌建之初 1958年9月15日,生產廠房正式破土動工。1958年10月6日,第一批250名學員去濟南仁豐紗廠培訓。 1959年1月,國營山東德州第一棉紡織廠的建筑工地上,呈現出一派爭先恐后、熱火朝天、彩旗飄揚、口號震天的場面。到處張貼著“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塊好省的建設社會主義”、“大躍進萬歲”、“趕美超英”、“老年賽黃忠,青年似羅成,婦女氣死穆桂英”的大幅標語。沙啞的廣播喇叭里唱著“我們要做促進派”的激昂歌曲,工地上人來人往、車水馬龍、熱火朝天。 1959年6月,新建車間的北半部(紡部)牛腿柱子已林立,南半部(織部)在做柱基,牛腿柱子還放在地下。生活區的家屬宿舍(藍磚的平房)已完工,國營山東德州第一棉紡織廠籌建處,已從大西門里的和平街33號移到這里。各種辦公室均在偏東一點的平房里辦公。職工食堂沒有餐廳,職工吃飯全在院子里,沒有自來水,生活飲用水是從運河里拉來的混水,經過沉淀后才可飲用。 家屬宿舍區南頭的藍磚平房區里,每天由工程師給學員講紡織工程的基礎理論知識。露天的課堂,磚頭當凳子、雙腿是課桌,一個個孩子模樣的學員雖然聽不太懂,卻都聽的津津有味。有時還讓他們到建筑工地上去參加勞動。 1959年6月,約300余人學員隊伍,由濟南調來的老師傅們帶隊,又被派往石家莊市的華新棉紡織廠、大興棉紡織廠、石家莊棉紡織廠(“文革”中改為石家莊國棉六廠)和石家莊國棉一、二、三廠進行學習培訓。 當時,派到石家莊幾個棉紡織廠學習培訓的學員,由于培訓廠的老師傅們要求嚴格、教的認真負責,加之這批學員,學技術的積極性高昂,所以這批學員的技術進步較快,而且,基礎知識扎實。 1959年12月底,因在“石紡”培訓的這批學員表現最好,綜合技術水平高,故廠部決定在新年前將他們調回廠參加試車工作,這是該廠第一批回廠參加試車的學員。 1960年元旦,國營山東德州第一棉紡織廠基建工程已見雛型。生產車間的廠房已全部封頂,紡部各工序的設備已經開始安裝。原棉進了車間,清花機、梳棉機已開始試車。但織部的地面還未作完,只作好了墊層,還沒有做面層。 當時,廠部提出的口號與要求是:“要千方百計的確保‘五一’正式投產。”故清花和前紡車間的學員回廠后,馬上就進車間投入了試車工作。 生活區:藍磚蓋的家屬宿舍里已住滿了人;已建好的“夜校”里為各單位的臨時辦公室;廠外大食堂南頭的洗澡堂子已建好但還未使用,因單身宿舍樓還未交工,部分學員就打地鋪,暫時住在洗澡堂子里。 生產區:因粗紗機還未開車,細紗車間的二十幾個人沒事干,領導就安排他們到準備車間去打磨、清理地面。每人一把鋼絲刷子,任務是將墊層表面上的土和其它雜物清理干凈,以盡快作面層、加快基建工程進度。 當時有一位廠領導,反對學員去工地參加勞動,他說:“叫他們去工地勞動,還不如叫他們在那里(指培訓廠)多學幾天哪,要把他們的手磨破了是要影響開車的,這樣做叫‘得不償失’。”所以,學員們勞動了一天就不再去了(那知在“文化大革命”中,這句“得不償失”卻成了這位廠領導攻擊“三面紅旗”的罪狀)。 1960年初,整個廠區到處都是工棚、建筑材料、建筑設備和紡織設備的木箱。 主廠房周圍的腳手架還未全部拆除,廠區里正在修鍋爐房、砌水塔、建食堂、蓋辦公樓、挖大口井(即降溫用的淺井,它直徑約三米左右、深不足二十米的老式水井,我們稱其為大口井,到了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在生產區地面上,還能見到它們的遺跡)。 主廠房周圍到處插著紅旗、貼著標語,人山人海、車水馬龍的,仍呈現著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但是,喊口號的不見了,也很少聽見廣播喇叭里唱歌了。 安裝試車 國營山東德州第一棉紡織廠,當時由國家所配備的是一色的國產先進設備,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應該說在全國還是比較先進的。前紡的設備都是“1”字頭的,如“1181梳棉機”、“1242并條機”、“1271粗紗機”等。 細紗是“窄型A567仿蘇式”細紗機,當時號稱國內最先進的國產細紗機。據說要比“1291”系列的細紗機性能好。(由于該設備的設計不合理,卻成了該廠淘汰最早的一種主機設備。1972年,全部換成了山西經緯紡織機械廠生產的A512型細紗機(122臺×408錠=49776錠)。 1961年初“德州一棉”的口號是:“搶時間、趕進度,紡部在春節前,要開出一條龍生產線,向市委、市政府報喜”。 一月中旬數九寒天,因該廠的鍋爐房還沒建好,車間里不僅沒有送暖氣,而且,有些門窗也還沒安裝完,就是有的安上了門窗也沒安玻璃。四面八方進冷風、冒涼氣,加上濕漉漉的墻壁,車間里比室外還冷。雖然沒遇到“北風吹、雪花漂”的美景,但寒風刺骨、滴水成冰是不夸張的。 這樣的環境對紡織業來說,根本不具備開車生產的條件,這是業內人人皆知的普通知識。可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德州一棉”的廠領導帶領著一群天不怕地不怕的初生牛犢,憑著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的樸素感情,憑著對建設祖國的一片赤誠之心,憑著要盡快發展我國紡織工業的一種責任感。喊著“有條件要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口號,在超乎正常的環境里,創出了人們意想不到的奇跡。 1960年1月10日,毛絨絨的粗紗逐步運到了細紗車間,細紗機開始試車了。細紗車間試開的第一臺細沙機,是原58廠房細沙車間東頭的3號車(這是德州棉紡織廠歷史上開出的第一臺細紗機,也是德州市歷史上開啟的第一臺細紗機),當時所紡支數為純棉18S織布用經紗。 為了在春節前(1960年1月28日,是農歷庚子年正月初一),紡出第一批棉紗向德州市委、市政府報喜,細紗車間在3號細紗機周圍,將棚布吊在樑頭上,搭成了一個簡易的室內小型的單機車間。 為了達到適應紡紗需要的溫濕度,他們在這個小天地里,圍著這臺細紗機點上了八個磚砌的無煙煤大爐子,現在回想起來真是個笑話,在紡紗車間里點爐子,這絕對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奇跡呀。 就這樣,他們靠著八個爐子、三十幾個人和機器的熱量,3號車周圍的局部溫度大約達到了零度左右,相對濕度就可想而知了。 就在這樣的環境里,“德州一棉”的二十幾個年青人,穿著笨重的老式棉褲棉襖,圍著3號細紗機,用被凍的冰涼、且伸不直的雙手硬是將細沙機開了起來。車開起來后,每人看20幾個錠子,雖然他們不停的、拼命的接頭,可第一天的空錠率仍在60%以上。 第二天,他們就紡出了“合格”的棉紗,細紗機試車成功了。鼓響鑼鳴,廠領導捧著自己紡出的“紗穗子”,向德州市委、市政府報了喜。 當時有人講,就是用來報喜的那幾個紗穗子,其成形也并不理想。可無論怎么講,這些初生的牛犢,在人們不可想象的環境下,于1960年的春節前,開起了德州市歷史上的第一臺細紗機,用現代化的紡紗設備,紡出了德州市歷史上的第一批棉紗。 開車投產 過了春節,天氣一天天變暖,車間里的條件也逐步得到了完善,大批在外學習的學員陸續回廠,紡部的廠房里響起了誘人的機器聲。鍋爐送汽了!漿紗機開車了!布機織布了!“德州一棉”的大院里,傳誦著一個又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 “向黨的生日獻禮,確保七一投產”的號召,鼓足了德州的第一代紡織工人干勁;煥發了這些年青人,為德州紡織事業貢獻青春的精神。 在廠領導的帶領下,他們沖破了無數的阻力,克服了重重困難,沒有皮帶輪就用木制的代替;沒有電動機就兩臺布機用一個;糧食不夠吃的就開荒種地、去野外拔野菜來充饑。 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很快“紡部”的設備安裝完畢開齊了車;“織部”也具備了開車條件。 1960年7月1日,全廠召開“誓師大會”,會上宣布“國營山東徳州第一棉紡織廠”正式開工投產了。 現代化機器的轟鳴聲,震醒了沉睡的魯北大地,銀絲彩虹裝點了古老的運河西岸紗錠飛旋、銀梭起舞,喚起了德州紡織工業的希望和未來,一座現代化的中型棉紡織企業,在古老的運河西岸落成了。 最后草擬幾言獻給“德州一棉”創業的老人們: 道婆初駕州城邊,織女喜降運河畔。雪雨雷電風云月,金馬銀戈未離鞍。 銀絲瀑布繪彩虹,經天緯地編花藍。德布天下聯五洲,鶯歌燕舞登九天。 (馬惠彬) |